{{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2025新春禮盒系列1月份已滿單,無法再追加

🔸【制度更新】會員制度及免運門檻已於7/1(一)更新🔸

你的購物車是空的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item.variation.media
                    ? item.variation.media.alt_translations
                    : 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product.bundled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ndle_group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buyandge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gift.label' | translate }}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 field.nam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product.set.open_variation' | translate }}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item.variation.name}}
{{item.quantity}}x NT$0 {{ item.unit_point }} 點
{{addonItem.product.cover_media.alt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product.addon_products.label' | translate }}
{{addonItem.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translateModel}}
{{addonItem.quantity}}x {{ mainConfig.merchantData.base_currency.alternate_symbol + "0" }}

過年禁忌與習俗有哪些?台灣與各國過年差異

在傳統觀念中,過年是除舊佈新的好日子,許多人相信有一個好的開端才能迎來順遂的一年,因而產生許多過年禁忌要注意。本篇文章整理出除夕到初五需要避開的過年禁忌,並介紹過年由來與常見的傳統習俗,最後告訴你「這些國家」是如何慶祝農曆新年!

農曆新年什麼時候?「過年」的由來


過年的正式名稱為「春節」、「農曆新年」,日期是每年的農曆 1 月 1 日,國曆則是因為農曆不同步,所以會有些微落差,時間大多落在 1 月底至 2 月中;除夕則是農曆 12 月的最後一天(29 或 30 日)。當今台灣社會所定義的過年指的是除夕到初五這段期間,但古時候有些地方和族群是一直慶祝到元宵節(農曆 1 月 15 日)結束,甚至到 1 月底為止。

至於過年的起源究竟為何?由於時間太久遠,史料已經難以考究,一般認為是起源於中國殷商時期,起初是為了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農作物收穫豐盛,便以牲畜祭拜神明和祖先,久而久之發展為春節。除此之外,還有不少與過年起源有關的傳說,其中最有名的故事莫過於「年獸」。

相傳古代春節期間會出現名為「年」的吃人猛獸,讓大家相當害怕,不過在經過了解之後,大家發現年獸怕火、怕紅色、怕巨大的聲響,往後每到春節,大家都會在家門口貼上鮮豔的紅紙與放炮竹,藉此趕走年獸,而這些行為就演變成貼春聯和放鞭炮。

過年習俗有哪些?


過年有許多流傳已久的習俗,每一個都有不同的意涵和特色,一起看看以下 7 種:

過年習俗1:吃年夜飯

年夜飯又可稱作「團圓飯」、「圍爐」,通常是除夕祭祀後的晚餐。年夜飯可視作中華文化對家庭的重視,無論身在何處,每一位成員都會盡可能回到家中共度這一餐,大家在餐桌上閒話家常,分享彼此的生活,藉此聯繫感情,是過年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過年習俗2:包壓歲錢

壓歲錢最初是長輩送給晚輩的紅包,現在則會互相贈送,金額沒有硬性規定,通常會以雙數為單位,但要避開與「死」同音的數字「4」。古時候送壓歲錢會將錢幣串起來並掛在小孩的床邊,或是以紅紙包裹放在枕頭下方,有驅邪避凶的意涵;現在則是將錢放在紅包袋內,帶有祝福的意味。另外,有別於台灣、中國是用紅包袋,日本、韓國則是用「白包袋」,顯見文化差異。

過年習俗3:守歲

守歲習俗已經相當久遠,目前已知最早的記錄是西晉周處的《風土記》,當時仍是一種地區性的活動,直到隋唐之後才變成共同年俗。而守歲指的是除夕熬夜到天亮的一種行為,子女守歲能夠延長父母壽命;長輩守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涵,又被稱為「辭舊歲」。而燈火通明的行為也被認為會照亮新的一年,帶來財富。如今守歲已經變成是一種習慣,也是與家人朋友暢聊的美好時光。

過年習俗4:祭神、祭祖

依照傳統,許多人會在除夕當天拜拜,又稱為「辭歲」,目的在於感謝神明和祖先這一年的照顧,所以在一年之中的最後一天以豐盛的供品表達感謝,同時祈求來年一切平安順利。拜拜的時機點通常以下午為主,結束之後便是年夜飯的桌上佳餚。

過年習俗5:貼春聯

春聯的起源分為很多面向,是許多不同的文化習俗交織而成的產物,直到宋代的造紙術、印刷術較為發達之後,才逐漸形成當今「春聯」的概念。到了明朝,春聯受到朱元璋的提倡而開始盛行,時至清朝則成為一件很普遍的事情,還演變成一種文學形式。

過年習俗6:安太歲

安太歲是從民間信仰發展而來的一種行為。太歲是一顆虛擬的星星,當太歲運行到某一個生肖的位置時,被稱為「犯太歲」,一整年都會有不不吉利的事情發生,需要透過「安太歲」化解,祈求一整年平安順遂。由於太歲每一年會移動到不同位置,所以每年會有不同生肖的人需要進行這項儀式。

過年習俗7:搶頭香

相傳搶頭香的由來是在年初九祭拜玉皇大帝時,在人間插入第一炷香者會受到上天的眷顧,新的一年會好運不斷。後來演變成除夕晚上會有大批信徒守在廟門口,等到初一子時一到便蜂擁而入搶第一。不過,心誠則靈最重要,以免過程中受傷反而得不償失。

※延伸閱讀:2025過年禮盒推薦|今年新年必買的禮盒,高級禮盒就選這家!

農曆新年怎麼吃?過年吃飯習俗與象徵


農曆新年期間,有許多不容錯過的佳餚,這些食物除了滋味迷人,還富含寓意,以下一起看看常見的 5 種食物:

長年菜

長年菜就是「芥菜(刈菜)」,因為葉子很長,所以有長壽的意涵,可說是家家戶戶年夜飯的必備料理。芥菜的盛產季為每年 11 月至隔年 3 月,期間正好適逢過年,吃起來略帶苦味,代表苦盡甘來。

餃子

過年吃餃子是源自於中國北方的傳統,由於餃子外型與金元寶相似,所以人們認為吃餃子象徵財源滾滾的意思,還有些家庭還會在餃子裡放錢幣,吃到的人會更加幸運。

年糕

由於年糕可以寫成「年高」,因此有「年年高升」的美意。台灣傳統年糕是一顆圓柱體,要吃的時候再切片,常見的口味有紅豆和金桔,可以裹粉油炸當點心,喜歡清爽口味的人則是可以用電鍋蒸軟即可食用。

魚代表「年年有餘」,吃年夜飯時一定要刻意剩下,才符合吉祥話的美意,是一種祈福的行為。

糖果

糖果可以作為祭祀用的供品,也是符合俗話說的「吃甜甜,好過年。」因此過年的時候一定會準備甜食,除了糖果之外,傳統零食有寸棗、生仁、麻荖等。

了解完過年習俗與必吃年菜後,接下來一起看看有哪些過年禁忌要小心,避免新的一年厄運纏身!

除夕的過年禁忌

  • 不把年菜吃光:除夕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根據習俗會把年菜留到新的一年,象徵「年年有餘」,更嚴謹的規定則是要留魚頭和魚尾。
  • 吃團圓飯不串門子:在吃年夜飯的時間貿然拜訪其他人被稱為「踩年飯」,會造成對方一整年不如意。
  • 不早睡:除夕夜有「守歲」的傳統,晚輩守歲可以為長輩添壽,年長者守歲代表珍惜光陰。
  • 不晚上洗澡:入夜前就要洗澡,因為不能濕過新的一年;另一種說法是,除夕夜洗澡會把好運洗掉。
  • 晚上不關燈:除夕夜晚上至少要留一盞燈,代表照亮新的一年。

初一的過年禁忌

  • 不回娘家:傳統觀念中,出嫁的女兒若在初一回娘家會招來厄運,初二過後才適合。不過,此觀念過於守舊,多數人已經不太遵守。
  • 不大量用水:因為初一適逢水神生日,所以不能大量用水,包含洗衣服、洗頭等;另有一種說法是洗衣服、洗頭會將財運洗掉,等到初三才能洗。

※延伸閱讀:初一禁忌有哪些?認識12個大年初一習俗與禁忌

初二的過年禁忌

  • 不晚上宴請女婿:古代的傳統是女兒和女婿回娘家後,必須儘早離開,因為一起吃晚餐代表「吃垮娘家」,但是此觀念已經不合時宜,以方便為主就好。
  • 不祭拜夫家祖先:沒有回娘家的女生不能祭拜夫家祖先,建議以手代替香。

※延伸閱讀:過年回娘家習俗:初二禁忌與送禮注意事項

初三的過年禁忌

  • 不拜年:初三是「赤狗日」,而赤狗是憤怒之神,這天與人打交道容易發生口角,因此不建議外出拜年。
  • 不早起、不熬夜:台語有一句話是「初三睏到飽」,是因為除夕到初二有很多事要忙,再加上不宜外出拜年,所以可以好好在家養精蓄銳。另外,相傳初三晚上是老鼠娶親的日子,因此要早點睡覺,避免打擾。
  • 不吃米飯:初三是「穀子生日」,為了祈求豐收,所以會在這天不吃米飯,表示尊重。

初四的過年禁忌

  • 不出遠門:由於初四是灶神來家裡點名的日子,為了避免神明找不到人,所以不建議出遠門或到其他人家中拜年。
  • 不要廚房髒亂:廚房是灶神的家,因此當灶神來訪時,應當保持乾淨。
  • 不在廚房吵架:初四在廚房吵架就是吵給灶神看,對神明是不尊重的行為。

初五的過年禁忌

  • 可以打掃:初五又稱為「破五」,代表解除所有過年禁忌,可以像往日一樣正常生活,這天就可以丟垃圾、打掃家裡。
  • 不拜年:初五打掃被視為「送窮」,也就是把不好的運氣送出去,此時外出容易沾染到不好的氣,因此不建議出門玩或拜年。

不僅除夕到初五有不同的禁忌,其實整個過年期間都忌諱送單數的禮物、打破東西、剪頭髮、剪指甲、討債、生氣等,這些行為都會送走好運、招來厄運。
不過,隨著現代社會越來越開放,有些傳統習俗已經不合時宜,雖然可以寧可信其有,但不要過於迷信,以免影響生活及心靈健康。

各國過年習俗:這些國家也有「過年」!


農曆新年對於華人是十分重要的節日,除了台灣、中國、香港,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也會慶祝春節,每個地方揉合各自的文化特色,展現出多元樣貌。以下帶你探索各國的過年風情:

日本

以前日本春節是看農曆,經過明治維新之後才改成國曆 1 月 1 日。飲食方面,年菜必吃的食物分別有蕎麥麵、御節料理和雜煮。蕎麥麵因為麵條細長,象徵長命百歲;御節料理是日本重大節日會吃的一種食物統稱,裡面有各式各樣的菜色,通常為九宮格,有點類似便當的感覺;雜煮則是一種加入麻糬的湯。

韓國

韓國春節會在初一白天祭拜祖先,供品大多是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如:煎餅、年糕湯、韓菓等,其中年糕湯中的年糕因為呈現條狀,象徵長壽的意思;韓菓則是不可或缺的供品及禮品,中間是油炸過的麵團,外層包裹著蜂蜜、麥芽和穀物,近似於白糖粿和麻荖的綜合版。不僅如此,韓國也會在發壓歲錢,晚輩需要向長輩行跪拜大禮表達感謝,而壓歲錢會以白包裝,跟台灣完全相反。

越南

越南會在春節吃方形的粽子,內餡多為糯米、綠豆及豬肉;也會大掃除和祭祀,並且會在家中用花朵裝飾,希望能藉此帶來好運。另外,人們在過年期間到寺廟拜拜後,回家的路上會隨手折下樹枝、樹苗,或是帶供品回家,此行為稱為「採祿」,象徵把好運帶回家。

新加坡、馬來西亞

新馬地區最具特色的過年習俗便是「撈魚生」。撈魚生是將不同顏色的蔬菜切絲並整起擺放在盤子各處,大家在吃的時候要用筷子把所有食材高高夾起,藉此攪拌在一起,此時會搭配說一些吉祥話,代表來年風生水起。不僅如此,當地的春節應景食物還有黃梨餅,是一種傳統糕點,內餡為鳳梨。

有許多過年禁忌是經過數千年的累積而來,遵照傳統是為了祈求平安、帶來好運,提醒自己以更積極正向的態度迎接新的一年,但是要建立在合理範圍內,不要守舊和過度迷信,才不會帶來不必要的壓力,且過年期間與所愛之人共度美好時光才是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