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我總能在爸爸身上發現筆的蹤影,夾在襯衫口袋,或插在記事本邊緣。他常說,隨著年紀增長,許多事若不隨手記下,很快就會忘記,筆成為協助日常點滴的生活助理。另一方面,在他的人生經驗裡,尤其在數位時代尚未普及的年代,筆更是他談妥業務與簽署契約的重要見證者。
鋼筆,作為筆中最具儀式感的代表,不僅擁有書寫的實用功能,也蘊含對關係的重視與情感的傳遞。來自高雄的手工鋼筆工藝師陳冠維分享,曾有客人特地訂製鋼筆送給癌末的父親,將那些平時難以啟齒的話寫在致贈的包裝盒上,作為親子關係的和解之禮。手工鋼筆訂製,其實也是一段工藝師與使用者對話的過程,將訂製者的人生觀點與書寫習慣,濃縮進手掌即可駕馭的大千世界中。
(圖:手工鋼筆工藝師陳冠維)
從零開始的手工鋼筆工藝師陳冠維
擁有金融法律背景的陳冠維,原本在準備土地代書的國家考試。由於地政士考題多為申論題,他為了練習字跡工整,便入手人生第一支鋼筆。陳冠維笑說:「我平常用的筆頂多二、三十元,當時買了五百元的入門款,覺得不用太可惜,於是開始透過寫下電視廣告的宣傳詞練習。寫著寫著,便寫出興趣來了。」
鋼筆坑越陷越深,收藏的筆也越來越高級。隨著對鋼筆的了解加深,他發現,根據筆身結構與手型不同,使用者一定經歷過「好寫」與「不好寫」的鋼筆體驗。既然如此,何不更進一步深入研究,甚至踏入鋼筆產業呢?
一般創業多是先串接好供應鏈再開業,但鋼筆在台灣屬於小眾市場,學習資源相當有限。陳冠維只好反其道而行,先貸款籌資租下工作空間,每個階段逐步補齊設備。他笑說:「先完事,再完美。」過程中繳了不少冤枉學費,但每步都是寶貴的經驗。
「我的同學多半是代書、律師或在銀行工作,完全沒有相關背景可請教。鋼筆製作需要用到機械車床,但我起初聽到這個詞,還以為是休旅車上的擺設,後來才知道那是用來進行精密切削的工具。」設備搞懂後,材料又是另一個關卡。就算買到稀有木材,能不能穩定加工都是嘗試前的未知數。有些木材只有一次機會,一失誤就是好幾萬的損失。
投入大量心力,陳冠維創業第一年參展卻未接獲任何訂單。歷經懷疑與低潮,他發現鋼筆屬於奢侈品,缺乏品牌力,即使再經濟實惠也難以打動買家。為此,他積極參加設計社團,學習繪畫、美術、貴金屬加工與漆器工藝,培養美學素養。同時經營同好者社群,為吾鋼鋼筆建立完整品牌形象,從商標設計、包裝到顧客關係,終於將市場成功拓展至日本、香港、澳洲等十五個國家。
(圖:工藝師會依照使用者喜好,設計出各種材質與圖騰的筆桿。)
成就一支好鋼筆的關鍵元素
鋼筆結構主要由筆蓋、筆尖、筆桿與儲墨系統組成。筆尖如同汽車的引擎,決定書寫的流暢度與手感體驗關鍵。儲墨結構超過十六種,雖技術已趨成熟,但各品牌仍講究專屬的限定墨水。吾鋼鋼筆以客製化為主,為了控管成本,陳冠維甚至親自調配墨水。至於筆桿,則是傳達使用者個人品味的方式,因此工藝師會著墨於造型理念、細緻塗裝與稀有材質,吸引藏家目光。
「任何行業做到極致,最終都會成為小眾市場。以前我想服務所有人,後來才懂得要找到真正適合的客群。」陳冠維介紹一支近年的代表作品《護國神山・玉山》,設計靈感來自攀登玉山的旅程。筆尾鑲嵌台灣圖紋,象徵從各地出發,經八通關古道走向山頂。筆身以天然漆結合925銀製作,描繪沿途山林、湖泊、夕陽與雪地景色,並以皇冠標誌象徵登頂的成就,體現對自然的敬畏與生命的感悟。
一支好的鋼筆,能陪伴人們寫很久。但對於初次接觸鋼筆的使用者,陳冠維建議可從大品牌的入門款開始,避免三分鐘熱度造成的衝動型消費,就算不小心摔到,也不會太心疼。接著再慢慢找到自己喜歡的工藝表現形式,讓職人能將個人品味與故事轉譯為筆上的創作。
(圖:筆身採用日本傳統木工藝技術「寄木」,將不同色彩與紋理的木材巧妙拼接。)
從鋼筆工藝中體悟父愛
人生路徑轉了一個大彎,成為手工鋼筆工藝師的陳冠維,目前已是兩個孩子的爸爸。孩子們目前還看不懂家中的製筆流程,但他希望讓他們看見,職業選項可以很多元,只要願意用心負責,依然可以走上一條與別人截然不同的道路。
上一代重視工作的穩定性,陳冠維因此一開始也選擇順從長輩的期待。準備國考的嚴謹訓練中走來,過去凡事追求標準答案,許多事不容妥協。然而,當他投入鋼筆工藝後,慢慢領悟了不同的生活態度。反覆的挫敗與重來,讓他學習不斷地釋懷,磨練耐心,也讓他重新理解,人生其實沒有唯一正解。
他不希望把舊有的教育方式複製給下一代。於是,他讓孩子們在工作室裡盡情揮灑、沾滿漆料,只希望他們自由探索,勇敢嘗試。「人生難免起伏,但只要懷抱包容,盡心盡力,就能好好體驗這段旅程。」這正是工藝師陳冠維在父親節裡,最想讓孩子們感受到的祝福。
(下港女子 作家)
楊甯凱
粉絲專頁「下港女子」創辦人,以真誠的角度書寫地方風土民情,著有:《裏嘉義:從藝文空間、巷弄小吃到山海風景,走進在地人眼中的生活角落》一書。以真誠、溫暖的角度,書寫旅途的真實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