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菱角品種主要分為二角菱與四角菱。二角菱的盛產期則落在每年九月至十一月之間,正好與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佳節會相互重疊,成為應景的時令食品。家家戶戶不只會吃文旦、送禮盒,也可能在團聚時刻邊剝著菱角,閒話家常。

菱角在東方文化裡也有吉祥的象徵。早年香港曾有在中秋月圓時以菱角祭拜月光之神的習俗,取「菱」與「伶」同音的聯想,祈求孩子聰明伶俐。台灣雖然沒有這樣的祭拜文化,但因與「伶俐」諧音,菱角同樣被寄託父母對孩子聰慧的盼望;又因兩端尖尾的形狀酷似金元寶,也被賦予富貴的祈福寓意。

(圖:自然農法的菱角田是為了保護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水雉」)

台灣菱角產地長年以台南官田為首,透過烏山頭水庫的水源灌溉,產量佔全國八成以上。當地約有二十位菱角農是採用無化學農藥、無除草劑與無化肥的友善種植方式耕作,目的在於保護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動物「水雉」,打造菱角與鳥類棲息地共存的共好生態。

菱角與水雉之間的關係

菱角是典型的水生作物,水雉與其關係密切,正是因為每年五月至九月適逢水雉的繁殖期。水雉偏好浮葉性水生植物的濕地環境,常選在菱角田築巢和產卵;菱葉夠大,不僅能遮掩鳥蛋以繁衍下一代,也提供牠們捕食水生昆蟲的食物來源,因此水雉在台灣又被稱作「菱角鳥」。

隨著台灣土地開發,加上水雉誤食噴灑農藥的作物,數量逐年銳減。到了1990年代,全台甚至不足五十隻。當年台灣高鐵規劃路線時,還曾因工程穿越水雉的冬季棲地,一度引發生態危機。為此,高鐵以贊助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的方式,事先營造替代棲地,才換得動工同意。

(圖:實踐自然農法十五年的菱角農林丙火)

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成立後,聚集志同道合的人推動友善農耕的環境教育,並以「綠色保育標章」的認證方式,號召農友加入契作行列,林丙火夫妻便是最早投入的先行者。由於自然農法的菱角產量只有慣性農法一半,最初嘗試的那幾年都是賠本生意,讓這些人飽受冷言冷語。

所謂傻人有傻福,十幾年的堅持努力,水雉在2020年成功復育超過一千隻。這群實踐友善工作的農夫近年更以「官田菱雉菱」爲品牌識別,進入連鎖超市通路,藉此吸引認同價值的消費者,健全菱角與水雉並存的生態支持體系。

林大哥說:「綠色保育標章的菱角雖然價格是慣行栽培的近兩倍,但因產量僅有一半到三分之一,兩方實際收益差不多。但我們多換來的是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以及農人不必再暴露於噴灑農藥的風險中,我其實也活得越來越健康。」

(圖:田邊的草叢是老鼠與蛇的活躍區,林大哥順應自然,讓動物透過物競天擇的方式,營造菱角田的生態環境。)

守護水雉的先行者:菱角農林丙火

早上六點半,林丙火大哥踩在水田裡,一片片翻看菱葉下的果實,依尺寸大小與色澤判斷收成狀況。從事綠色保育農法十五年的他,起初為了守護水雉的初心,如今昇華爲保護眾生的信念,秉持著不毒殺田中任何物種。

他在田間建立了一套餵養機制。菱角金花蟲會啃食葉片,嚴重影響收成,是菱角田裡令人頭痛的害蟲。林大哥在田邊種植牠們更愛的水丁香,吸引蟲群前去聚集,便能減少對菱角葉的啃食。
 

(圖:林大哥在田邊種植菱角金花蟲最愛的水丁香,吸引蟲群前去聚集,藉此減少牠們對菱角葉的啃食。)

腳下的田埂小徑比過往看到的更寬,隱約還可以看到雜草裡的獸徑。原因在於這裡特地保留老鼠居住的空間。一般水田為防止漏水,多會清除老鼠洞;但在這裡,老鼠雖然會啃食菱角,卻同時也會幫忙消滅福壽螺數量;而不健康的老鼠會成為蛇的食物,蛇的天敵則是天上的大冠鷲。

「營造棲地物種之間的關聯,讓每個生命來到這裡都能有一口飯吃。」在這樣的理念下,他以大自然物競天擇的方式打造菱角田的生態環境。除此之外,這片水田全年有十個月保持水資源的充足環境,即使在休耕的曬田時期,也會特意留下一部分作為生態池,讓水鳥依然能有棲息之所。

氣候變遷下的菱角產業

菱角產業高度依賴人工,從採收、清洗、剝殼到包裝,全都需要人力完成。在大缺工時代,目前從事菱角產業的主力是七十歲左右,農人之間要彼此支援收成。

面對極端氣候,林大哥表示早已養成逆來順受的心態,也發展出一些應對方式。乾旱時就人工運水補足水田;雨水過多時,植株會過於茂盛,影響菱角生長,必須調整種植疏密度。雨勢過強也會使土壤氮肥過於豐富,導致菱角徒長,前後時段的產量容易不均,這時就得適度減少種植數量。

近年在農業改良場的協助下,友善栽培有了技術支援,自然農法的菱角產量與品質比起初期穩定許多。在接下來適合大快朵頤的佳節,不妨一部分以營養價值高的菱角替代,無論是直接清蒸、煮成菱角排骨湯,或像林大哥家一樣,把菱角與綠茶粉、鮮奶打成解膩又有飽足感的菱角拿鐵。讓水雉得以重新振翅的菱角,入口時也必能帶來清香鬆綿的心情。

 

(下港女子 作家)


楊甯凱


粉絲專頁「下港女子」創辦人,以真誠的角度書寫地方風土民情,著有:《裏嘉義:從藝文空間、巷弄小吃到山海風景,走進在地人眼中的生活角落》一書。以真誠、溫暖的角度,書寫旅途的真實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