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childProduct.child_variation)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ProductName }} x {{ selectedChildProduct.quantity || 1 }}
{{ getSelectedItemDetail(selectedChildProduct, item).childVariationName }}
今年中南部接連遭受颱風與豪雨侵襲,許多房屋因此受損。尤其屋齡高的建物,從磚瓦滑落到牆面龜裂滲水,急需修補的案例大幅增加,工班更是應接不暇。如何在保存集體生活記憶的前提下,回應氣候變遷帶來的修繕挑戰,也讓老屋修繕狂熱者郭芳祺必須不斷精進技藝,隨環境調整步伐。
(圖:老屋修繕人郭芳祺)
從居住議題出發的老屋修繕人
郭芳祺原本在北部生活,因健康因素及就近照顧父母的考量,中年時期自板橋南遷中埔。起初只是想吃得健康,嘗試在住家周圍推廣自然農法,並參與農務課程。隨著與土地的接觸加深,他也注意到當代城鄉差距的問題,例如中南部外移人口嚴重,留下許多空屋。他不禁思考:「當人不斷外流,為何卻沒有新人進來留下呢?」
於是十多年前,他先從租下市區一間老屋開始,以經營背包客棧的方式結識朋友。他說:「只要有人願意來這裡住上幾天,一年接待幾十個人,哪怕最後只有一個選擇留下來,這件事就算成功了。」為了降低營運成本,同時將一棟五十年的老屋整理得舒適,他開始報名職業訓練中心的水電課程,把修復責任扛在自己肩上。透過課程與證照,他逐步掌握水電工程、配線配管與電氣設備安裝等修繕技術。
郭芳祺分享一些修復老屋案件的基本觀念,例如:如何判斷修繕類型、統包與自包的估價方式、牆體與屋況檢視、工具準備與工期安排。他笑著回憶,當年為了節省背包客棧女兒牆的修復費用,他把自己算進工班人力的一部分,跟著經驗豐富的師傅們一起攀上鷹架,那次讓他意外發現自己並不怕高。一趟不經意的自我測試,也成了他正式踏入修繕業務的起點。
(圖:老屋修復也包括磨石子刷洗保養。)
老屋修復的過程與發現
進入一個老屋物件後,依照修繕狂熱者的修復經驗,他會先量測各空間的尺寸,評估預算,進而決定是否有需要拆除的部分。他特別強調,凡是老屋都應重新拉線,因為過去的電路規劃難以負荷現代家電,必須確保安全。屋內的原始電壓與出水量都必須檢測,衛浴最低基本水壓需達1kg/cm²,而像飯店般能暢快淋浴的水壓則落在1.5至2kg/cm²。
接下來進入泥作工程,檢視牆面或地板是否出現裂縫與剝落,再依照需求敲除、清潔補抹水泥砂漿層;同時檢查牆體龜裂與窗框接縫。若需施作防水加強,得先清除舊漆層,並在裂縫處重新注入塗料。最後才進行磨石子清洗、室內粉刷,以及軟裝佈置。
(圖:雙層玻璃磚將光線折射入室內,意外營造出獨特的光影效果。)
郭芳祺提到,他在修繕一棟1969年落成的菸酒公賣局員工宿舍群時,發現同一側住家的陽台皆擁有一根通往屋頂的共用煙囪。原來那是早年社會使用柴燒熱水器留下的痕跡,家家戶戶只要把柴火放入熱水器燃燒洞口,就能燒水洗澡。隨著熱水器與瓦斯爐具普及,這些洞口便陸續被填補起來。
除了將老屋打理回穩定乾淨的樣貌,現場也融入了與現代妥協的設計。原本舊式的橫拉木窗,因為已經無法抵擋現今的交通噪音,他特地改為氣密式門窗,並在上頭加裝經濟實惠的雙層玻璃磚。沒想到完工後,每到日落時分,陽光會透過玻璃磚折射,意外營造出灑入屋內的獨特光影。
(圖:以水庫淤泥製成的防水塗料_)
水庫淤泥再生為老屋防水塗料
今日在進行老屋修繕時,會廣泛運用以水庫淤泥製成的「樂土」。這項專利技術由成功大學土木系輕質與結構材料試驗室研發。
早期水庫淤泥清運後,通常會放置一到兩年讓水分自然蒸發,再運至工程現場作為填方材料,經濟價值相當低。但近十年,開始利用水庫淤泥高黏度的特性,不僅燒磚作為建材;另外加入特殊界面活性劑攪拌,經壓扁、脫水與再烘乾的製造過程後,即可成為專為台灣潮濕氣候設計的環保材料。
(圖:左側為添加樂土防水粉的水泥砂漿,右側則是尚未施作的對比)
以一般防水情況來說,將防水底漆輕塗於需加強防水的部位,施作兩到四層,最後再上鐵灰色的防水面漆,就足以應付各類建物的防水需求,穩定又耐久。添加樂土防水粉的水泥砂漿,將有基本排濕與防水效果,不會堵塞水泥砂漿層的孔隙,讓結構能如同呼吸般調節濕氣,避免水氣滯留建物內部。
但若家中老屋沒有明顯毀損,是否需要修復仍不確定時,他提醒,日常的居家檢查同樣不可忽視。他建議可以檢查總開關箱的電線,因為電線外皮通常會印有製造年份,例如「1990.6」。若屋齡超過三十年,就可以找信任的水電師傅進行全屋檢修與更換,尤其要特別留意從電錶或總開關箱延伸至住家的進屋線。
此外,每十至十五年可以委託抓漏廠商檢測全戶管線,包括進水、排水及水壓變化,及早發現滲漏問題,以免日後引發大面積壁癌,增加維修難度與費用。郭芳祺的老屋心法是:「老房子一定要能在現代生活裡被好好使用,而不是只修好後放著觀賞。」因此,修繕必須依居住需求對症下藥,打造合適的生活環境,這正是老屋修繕人的重責大任。
(下港女子 作家)
楊甯凱
粉絲專頁「下港女子」創辦人,以真誠的角度書寫地方風土民情,著有:《裏嘉義:從藝文空間、巷弄小吃到山海風景,走進在地人眼中的生活角落》一書。以真誠、溫暖的角度,書寫旅途的真實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