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將至,烈日當頭,出門在外總少不了各式防暑裝備:帽子、遮陽外套、陽傘、扇子甚至降溫頸圈,街頭巷尾人人自有對策。近年,由於年輕一代的投入,具備透氣、除濕和堅韌不易斷裂等特性的天然材料「藺草」再次受到矚目。

(圖:藺子創辦人:廖怡雅和李易紳)

藺草編織的帽子即使長時間日曬也不易脆化,戴上一整天依然清爽不悶。藺草工藝應用不只侷限於帽子,更廣泛延伸至草席、扇子、提袋、坐墊與家飾等生活器物。這期前往藺草工藝傳承近三百年的苗栗苑裡,拜訪由廖怡雅和李易紳創辦的「藺子工作室」,以及擁有藺草編織工藝資歷逾六十年的職人阿嬤莊秀菊。

(圖:藺草編織工藝資歷逾六十年的職人阿嬤莊秀菊 )

苗栗苑裡的藺草產業

根據文史記載,藺草編織源自道卡斯族婦女的手藝,早年他們以野生藺草編織日常用品,適應台灣的潮熱氣候。技藝逐漸傳入村莊聚落,到了日治時期,藺草帽更一度成為僅次於糖與米的重要出口項目,全盛時期外銷達一千六百萬頂。隨著編花圖騰的巧思加入,藺草帽也成為當時彰顯富貴身份的象徵。

戰後,婦聯會推動全國中學生佩戴藺草童軍帽,帶動苑裡藺草編織另一波高峰。莊秀菊阿嬤回憶:「我七歲開始幫家裡編草蓆,先跟媽媽學習基礎。左鄰右舍都在做這一行,大家互相分享技巧,看久了自然就學會了。」

(圖:開花的正三角藺草)

苑裡種植「正三角藺草」,這種藺草多生長在大安溪以北、苑裡溪以南一帶,吸濕性是其他品種兩至三倍,具有除臭的透氣特性。一年可採收三期,為避免草質老化,開花兩週內就得收割完成。秧苗於農曆年前種下,第一期可長至180公分,約於端午節收成。在梅雨季之前,可能會在苑裡廟埕看到曬藺草的景象。

第二期約在中秋前後收割,再隔兩個月便是當年度的最後收成。製作細緻度較高作品的藝師們,通常會偏好第二期草,其軟硬度較爲適中,但實際軟硬度仍會因地塊的土壤性質、氣候條件、溫度變化及農民施用的肥料種類而有所不同。每位藺草職人對草料的軟硬度各有偏好,因此多半會向習慣配合的種植者固定採購原料。

(圖:藺草編織的手勢與力道,全仰賴職人長年累積的經驗。)

兩位創辦人指出,這項產業面臨的不僅是技藝人才的斷層,更迫切的問題是原料短缺。種植面積逐年縮減,如今整個苑裡的藺草田加總也僅剩約五分地,未來恐出現原料的供給空窗,使職人阿嬤們無草可編。

「藺草早已不是苑裡主要的經濟作物,至今仍願意栽種的農民,多是為了讓這些地方職人阿嬤們還能繼續編下去。」他們感謝地說。

藺草編織職人莊秀菊阿嬤與藺子工作室

苑裡能產出親膚性高的藺草製品,除了正三角藺的材質特性,職人在編織前還需進行一道關鍵的前置工序:析草。

職人需先挑除不良草料,依產品的材料需求整理長短,再以縫衣針將每根藺草縱向剖成二至三等份,盡可能讓每份寬度一致。一頂藺草帽約需400根藺草,光是析草就得花上半天時間處理,隨後細細梳理整齊,才能為後續成品的細緻度奠定良好基礎。

(圖:藺編擁有多種編紋樣式,圖中為角花)

越細緻的藺草編織製品,往往是越資深的阿嬤才能憑經驗完成。隨著商品樣式日益多元,每位職人阿嬤也各有擅長的部分。莊秀菊阿嬤精於角花紋樣,技法細膩且排列均勻,能讓每個方形保持一致的尺寸;在圓筒包製作上也得心應手,使用帽托(一根木頭上下接合圓盤,俗稱車輪仔)作為固定基底,編織過程中不時噴水以增加韌度,慢慢地將包包每個邊緣都編得筆直平整。

(圖:藺草編織常用工具:噴水瓶、打草槌、尺,以及俗稱「車輪」的帽托。)

這些職人多在家中作業,一邊聽著收音機,一邊埋頭進行手工編織。一件藺草作品平均需耗時兩至三天才能完成,然後交由藺子工作室接手後續加工。以藺草帽為例,經製帽機加壓塑形,而具有工業設計背景的藺子團隊則為帽款設計專屬帽模,打造出年輕世代也喜愛的潮流帽型,並搭配取材自苑裡生活元素的圖騰布料或素食皮革作為裝飾。

(圖:每樣商品的吊牌會有藺編工藝師的名字)

單件產品從藺草種植、編織、加工到最終商品販售,整個流程至少需歷時九十天。每一件從藺子店舖或網路商店販售的商品,吊牌上都有職人阿嬤親筆簽名的字跡。藺子的易紳說:「藺子一直努力將完整的職人精神傳遞給大眾。」

(圖:職人完成的藺草帽交給藺子,接續透過製帽機加壓塑形)

藺草產業的世代合作

為了讓藺草藝師有更穩定的就業環境,藺子結合年輕世代的設計與品牌力,提升商品競爭力,進而提供更合理的收購價格;也用心設計獎勵機制,鼓勵傳統職人嘗試挑戰新型商品的製作。

同在苑裡老街經營帽蓆行的業者,非但沒有將他們視為競爭對手,反而手把手教導模具操作等業內技術,讓藺子獲得更多專業知識,逐漸贏得地方職人們的信任。

決心投入藺草產業一輩子,並持續專精的怡雅感性分享:「他們說,他們那一代都已年邁,不擔心阿嬤們跑到誰的陣營,反而更擔心哪天自己退休了,苑裡的藝師阿嬤不知道該把作品交給誰。我們的存在,才能讓有能力的職人們繼續接到訂單。」承載著這份期待,即將邁入第十年的藺子工作室,從最初合作的四位阿嬤藝師,已擴展至與二十六位藺草編織職人穩定合作。

台灣製的藺草帽,可以陪伴人們度過好幾個夏天。只要好好地拿著帽緣穿戴,收納時避免遭受擠壓變形,夏季濕氣重的時候放在除濕機旁輕除濕,便能延長使用壽命。若覺得香氣變淡了,曬曬太陽後,它又能重新散發出自然清香。這項從土地孕育而生的工藝,歷經代代的職人雙手流傳,多麽值得我們擁有並珍惜。

 

(下港女子 作家)


楊甯凱


粉絲專頁「下港女子」創辦人,以真誠的角度書寫地方風土民情,著有:《裏嘉義:從藝文空間、巷弄小吃到山海風景,走進在地人眼中的生活角落》一書。以真誠、溫暖的角度,書寫旅途的真實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