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剛過,許多人滿懷期待地規劃新一年的成長目標。舒緩焦躁不安的情緒,開始培養書畫興趣,以陶冶身心,並期許自己能夠氣定神閒,更從容地應對生活的起伏。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其中流轉於人們手中的紙張,不僅能書寫作畫,沒想到厚薄與成分本身也有故事。

 

南投埔里曾是手工造紙業的發展重鎮

 

南投埔里的手工造紙業奠基於日治時期。由於當地水質純淨、礦物質含量較少的特性,所製成的紙張不易起黃斑或變色,特別適合製造高級和紙。日人在1935年開始搭建紙寮試驗,而後興建埔里製紙所,規模化生產紙張。

 

1970年代是當地手工造紙業的全盛時期,聚集了五十多間手工紙廠,成為當時日本及東南亞書畫紙的最大供應地。傳統紙張的製程包括取材、蒸煮、漂洗、揀選、打漿、抄紙、壓紙和烘紙,每個步驟都需人力參與。

 

到了1990年代,為了因應國際市場競爭,臺灣的勞力密集產業紛紛將工廠外移至中國與菲律賓等國家,也逐漸被機械化生產代替。如今,埔里僅剩三間手工造紙工廠,廣興紙寮是唯一對外開放參觀的造紙廠。

 

開拓藝術用紙市場的廣興紙寮


廣興紙寮前身為第一代黃耀東於1965年創立的廣興造紙加工所,最初專為大廠代工。1973年後,開始自行接單,生產手工書畫用紙。傳至第二代黃煥彰夫妻時,臺灣的手工造紙業進入急速萎縮期,傳統紙廠面臨轉型挑戰,於是廣興紙寮在1995年對外開放製作流程,透過觀光工廠的收入維持紙廠營運。
 

( 圖:構樹的樹皮時常作為造紙原料 )


第三代黃琪分享,手工書畫紙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複合紙漿製成的普通練習用紙;另一種則是以楮樹或雁樹樹皮為主要原料製成的高級用紙,適用於文物修復與書畫藝術創作。然而,若僅依靠產量與價格競爭,工廠將陷入削價競爭的惡性循環。為了突破產業困境,第二代黃老闆開始與藝術家合作,積極開拓藝術用紙市場。

 

起初,第二代黃老闆大量寄送信件與紙樣給書畫藝術家,以獲取紙張使用回饋。第一位回信的是當年任教於基隆國中的水墨藝術家李義弘,分析了紙張的優缺點與改善方向,牽起了兩方長達二十多年亦師亦友的緣分。透過與眾多藝術家的來回交流,黃老闆發現,每位藝術家因創作風格不同,對紙張特性、墨韻效果與保存方式的要求也各異,這正是機械造紙無法取代的獨特價值。因此,廣興紙寮開始為藝術家客製化專屬紙張,朝向精緻化發展。

 

(圖:紙履歷)


根據需求,廣興紙寮可依照不同樹材製作出各種紋路與厚薄度的手工書畫紙,並可在紙張上添加藝術家專有的浮水印,以利未來辨識作品真偽。此外,廣興紙寮為每刀紙編列「紙履歷」,詳細記錄品名、編號、重量,以及製漿、抄紙和烘紙師傅的資訊,不僅方便後人追溯造紙配方,也讓隱身在生產線的造紙藝師獲得應有尊重。

 

(圖:人工揀選去除原料上不必要的纖維 )


手工造紙藝師的技藝接力

 

專注於手工造紙長達一甲子的廣興紙寮,至今仍擁有五位抄紙藝師與五位烘紙藝師。造紙過程中,根據紙張用途調配樹材比例後,先將樹皮蒸煮並浸泡軟化,接著以人工揀選去除不必要的纖維,再打成紙漿。然後是「盪漿入簾」的抄紙工序,抄紙職人需要三種工具:竹籤、竹簾和抄紙架。竹籤的粗細影響紙張紋路,竹簾的大小決定紙張尺寸,而抄紙架則用來固定竹簾,便於搖晃撈取紙漿。

 

(圖:從水槽撈起紙漿搖盪的抄紙職人洪秋燈 )


眼前是入行四十年的抄紙職人洪秋燈,憑藉多年經驗與直覺,從水槽撈起紙漿搖盪,重複二到三次,使纖維緊密交織。纖維累積在竹簾上形成紙張,逐層堆疊,每張紙之間夾入一條尼龍線作為區隔。根據紙張種類不同,每天約可製作100至200張的「紙豆腐」。

 

(圖:每一張紙張的纖維緊密交織,因此疊在一起並不會相黏 )


看似重複的勞動,其實每個動作都講求技術。洪秋燈必須均勻撈起紙漿,確保同批紙張的厚薄一致,同時在維持均勻厚度的前提下,精準搖晃,使纖維緊密交織,避免紙張彼此相黏。含水量高達90%的「紙豆腐」需靜置一晚,隔天再放入壓紙機,加壓六到八小時以去除多餘水分。

 

(圖:手持松針刷的烘紙職人張麗芬)


最後,紙豆腐被送往烘紙師傅的工作區域。身穿隔熱圍兜的烘紙職人張麗芬,手持取紙棒,俐落地拉開抄紙職人放置的尼龍線,將掀起的紙張附著在取紙棒上,再移至90至100度高溫的蒸氣烘紙台。接著,她需使用重約一公斤的松針刷,將紙張平整地刷貼在鐵板上,力道必須拿捏精準——太用力會撕破紙張,力道不足則可能造成皺摺。

 

一批紙最快也需四天才能完成,其背後是一群人的辛勤勞動。優質的書畫手工紙纖維結構緊密,能有效吸附墨水而不暈開,且不易因天氣變化而蜷曲變形。看似簡單的一張紙,實則蘊含無窮學問。

 

 

 


(下港女子 作家)


楊甯凱


粉絲專頁「下港女子」創辦人,以真誠的角度書寫地方風土民情,著有:《裏嘉義:從藝文空間、巷弄小吃到山海風景,走進在地人眼中的生活角落》一書。以真誠、溫暖的角度,書寫旅途的真實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