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灑汗水,共創輝煌
 
棒球在臺灣人心中是一項熟悉的運動。兩支隊伍得在扇形的棒球場進行攻守,全場聚精會神地緊盯著那顆帶有紅色手縫線的球體。
 

 

投手需要冷靜地掌控球路,使球投入好球帶;捕手得具備細膩的觀察力,快速辨識打者特性以引導投球策略;打者在關鍵時刻得全力一擊,再拼命地奔向下一個壘包;內外野手則需要迅速敏銳的接球能力,防堵敵隊得分的機會⋯⋯作為一項集結眾人體力和精神狀態的團隊運動,每個球員都得迅速地從挫折中振作精神,群策群力地一同經歷九局關卡,才有可能奪得最終的榮耀。

 

 

南投市千秋國民小學棒球隊

 

作為112學年度南投縣硬式少棒聯賽的冠軍,千秋國民小學棒球隊不僅是在1990年臺灣職棒元年就成立的隊伍,更是長年在全國少棒比賽的常勝軍。

 

每週三的午後是球隊的團練時間,我們從國道3號的南投服務區出口下交流道,穿越服務區旁的快捷道路抵達這座全校不到五十人的學校。這裡有八成的學生都是棒球隊的成員,是南投縣著重棒球發展的特色學校。在三十多年的隊史中,誕生了四位中華職棒的選手,分別是富邦悍將的申皓瑋、陳韋霖和林育辰,以及台鋼雄鷹的黃紹睿。

 

談到棒球隊的成立起源,在千秋國小任職將近三十年的蔡育揚教練指著懸掛在校長室的隊史故事,講述當年的吳光勳校長是重要推手。當時,吳校長兼任南投縣體育會棒球委員會競賽組長,將棒球風氣引入了校園。那時候正值教育部積極推動組訓費的補助政策,促使各縣市棒球隊的蓬勃發展。南投縣一度有多達百隊少棒隊的巔峰時期,隨著政策轉變,如今仍在活躍的棒球學校已不到20間。

 

受到少子化和人口外移的影響,不山不市的千秋國小近年也面臨著招生數逐年下降的困境。為了避免學校面對被廢併的風險,蔡教練與學校老師甚至曾經週末時間拿著棒球隊的招生傳單,跑遍南投各個鄉鎮,積極邀請家長到學校參觀,延攬棒球隊的學生。

 

千秋國小後來開始提供住宿登記,補足許多忙碌家庭的陪伴功能。現在有許多是跨學區就讀的學童,一群人白天一起讀書、練球,晚上在夜光天使點燈專案的陪伴下,共同習得生活技能。身為千秋國小的一員,他們不只是同學和隊友,更像是情感深厚的家人。

 
 

少棒隊平時的集體生活

 

由於千秋國小沒有體育班制度,球隊營運得仰賴體育署原住民教練計畫的補助,以及校長陳美玲積極向各企業募款,才得以支付球隊鐘點教練和住宿餐食的費用。

 

陳美玲校長分享道:「物價會通膨,每年都得仔細計劃如何有效利用籌得的經費。學校的責任是讓家長放心將孩子交託給我們,確保他們在學業和生活上都受到正確的引導。全校老師實際上就像這些孩子的代理家長,當有孩子生病時,教練和老師甚至還得身負載他們到市區看醫生的責任。」

 

千秋國小是一所人數較少的學校,師生們成為榮辱與共的生命共同體。完成學生課程後,全校棒球隊成員在團練時間或社團時段會分成軟硬球的練習隊伍,其中中低年級大多數是軟式棒球隊伍,傳接球較為熟練的高年級成員則組成硬式棒球隊伍,兩邊由相應的教練帶領訓練。

 

在早期,棒球隊的訓練侷限於傳統方式,依靠前輩的經驗傳承和複製。蔡育揚教練指出,現代訓練更加科學化,與過去僅僅跑步、做伏地挺身和拉單槓的方式相比,現在更注重對每個肌群進行有計劃的訓練,包括肌耐力、爆發力和核心肌力的複合式訓練。教練與隊友之間的關係也逐漸轉變,從以前嚴厲的絕對服從,轉變為更加開放的溝通角色,讓每個隊友都能夠理解團結一心的重要性。

 

 

一個也不能少

 

千秋國小的棒球隊每年大約要參加十二場比賽,而寒暑假則是基本功訓練的密集期。在即將迎來重要比賽之前,團隊紀律會變得更加嚴格。教練們會耳提面命地提醒成員注意飲食,也不要讓自己暴露在受傷或生病的風險中,以提升球隊的自律意識。畢竟作為一支沒有太多候補球員的球隊,每個人的角色都至關重要。

 

當然,贏得賽事的好成績絕對是皆大歡喜。但對於長年陪伴著孩子成長的教職人員來說,更重要的是看到這些孩子來到千秋國小後,他們能夠找到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動力,那一切伴隨的時光都值得了。

 

從這裡畢業之後,或許有些人不會繼續在棒球這條道路上前進,但希望他們都能記得待在球隊集體生活的點滴情誼,這樣在未來不順遂的時候,還能記得如何重整腳步,全力以赴面對新的人生開局。「希望他們因為體驗過千秋的溫暖,未來能走得更順利。」陳美玲校長和蔡育揚教練都這麼期望著。

 

關注台灣的少棒隊少年
這封電子報除了與您分享這則熱血的故事,我們也想讓您知道,台灣這塊土地上,有許多為了夢想努力前進的青少年。

透過社群上的關注和按讚支持,可以讓他們的成長過程獲得肯定和補充心理的正面能量,也促使每位青少年們有更多的動力能持續向前!

 

(粉絲專頁連結:請點我)

 

 

 

 

 

 

 

 

 

 

楊甯凱

(下港女子 作家)

粉絲專頁「下港女子」創辦人,以真誠的角度書寫地方風土民情,著有:《裏嘉義:從藝文空間、巷弄小吃到山海風景,走進在地人眼中的生活角落》一書。以真誠、溫暖的角度,書寫旅途的真實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