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過去的臺灣,因理容院及美容院有性別區分,因此店中吧臺經常成為了家屬等候區)
到理容院按個摩、剪個摩登髮型或刮個鬍子整理門面,是再講究不過的老派約會指南,每個人都想在戀人面前亮眼登場。時髦沙龍尚未出現前,臺灣分為服務男性的理容院,以及負責女性造型的美容院,各司其職好讓潮男靚女可以容光煥發前往赴約。
本期以臺南1976年創立至今的華谷理容院為時代縮影,全盛時期總共有12位理髮師、20位按摩師和4位經理,共同打理數以千計的時代臉龐。因剪髮和修臉都是近距離服務,理容師不僅擁有一雙魔法巧手,也得深獲客戶信賴,許多人恪盡職守數十年,與無數客人培養長年默契,守護即將稍縱即逝的紳士理容文化。

|
( 圖:數量龐大的工作牌可以窺見過往的理髮院盛況)
臺灣紳士理容文化
理容文化可追溯至街頭的剃頭攤,一張椅凳結合投錢孔和工具箱,客人坐在上面即可開張。隨著清朝年間中國大量沿海人民移居來臺,福州派別的理髮師將原鄉特有的掏耳、洗眼睛和治喉嚨痛等附帶服務帶入臺灣。
根據城市洗頭文化實驗的調查分享:臺灣紳士理容文化奠基於日治時代,日人引進西方現代化的理髮設備以厲行衛生清潔與店舖秩序;另一方面,日本本土流行的電棒燙和山本頭也逐漸成為臺灣理容院的經典選擇。國民政府遷臺後,多了全是男性理髮師的上海派;昔日上海為外國租界,當地理容師服務對象多是政商名流,該派別不論是店裝或是師傅的服裝儀容訓練皆講究精細優雅。
1960年代經濟起飛時期,婦女投入就業市場的社會風氣,女性理容師比例大增。早年依照椅子張數作為個人理髮與理髮院的辨別,若三張以下多稱作家庭理髮,達到五張椅子就是一群理容師的共享工作空間;每位理容師配有專屬號碼供客人指定服務,以案件數計酬的方式與經營者分帳合作。

( 圖:數量龐大的工作牌可以窺見過往的理髮院盛況)
頭上功夫,必先利其器
華谷理容院最初創立在臺南海安路,歷經三次遷址,才於安平區的現址自地自建,是當地知名老店,也是目前臺南地區少數複合理髮與全身指壓的理容院。若在臺南火車站遇見較年長的司機,只要說搭往華谷,他們仿若掉入回憶漩渦,左一句說曾去剃頭,右一聲稱在那裡刮過鬍子。
極盛時期的理髮院營業時間相當長,可能早上八點開門一路忙碌到凌晨,接待從舞廳出來要褪除酒意的客人。華谷理容院為了建立市場差異化,MTV盛行的1980年代打造隱私包廂,讓客人享受獨立看錄影帶的尊榮感。
( 圖:華谷理容院創辦人黃碧霞)
創辦人黃碧霞待客熱情的個人特質,也是華谷理容院的精神指標。她一手俐落揮著刀剪,一邊提及理容師與百元快剪的最大不同:「快剪講求讓每個人感到神清氣爽,剪得舒適就好;但理容師會細細端詳每個人的頭形,告訴客人適合哪一種長度,替每個角度找到恰到好處的模樣。」與刀剪相輔相成的還有電剪,靈活地處理平頭造型和寒毛;至於熱毛巾、刮鬍刀、刀片盒、修鬍膏、梳子和毛刷等工具,妥妥貼貼地置放在一旁的推車上蓄勢待發。

理髮院的時代轉型
正規的理容院服務從擦鞋起頭,客人坐上理髮椅後,理容師會脫去客人鞋子,交給店內的擦鞋師傅;接著遞上熱毛巾和茶水,沉澱客人心情。不論是理髮、修剪指甲、掏耳朵、刮鬍子和美容服務,各環節都是細膩的真功夫,像是依照耳形選擇金、銀、銅或竹不同材質的掏耳棒;抑或根據每個人的鬍子硬度和生長方向拿捏手勁輕重,每個部分都關係於賓客面容,絲毫沒有馬虎餘地。最後擦鞋師傅會攜回擦得晶亮的鞋子,專人穿鞋後護送離開,才算是正式結束一位客人的完整服務。
如今,產業規模大不如前,許多經典理髮院隨著師傅退休而消失,鮮少像華谷理容院擁有世代的幸運:黃碧霞的二女兒曾怡嘉承襲技藝,以溝通流暢的語言能力開拓歐美旅客市場;三女兒曾敬淳則踏進臺南理髮廳文化的田野調查,推行刊物紀錄在地理髮職人,並串連老派理容院成為特立獨行的城市遊程。開創新局的華谷理容院,在時代的嬗遞下,找到自身最珍貴的文化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