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賽克拼布與傳統文化的結合​〕

 

拼布,是一門連續運針縫製幾何圖形的藝術。最初起源歐美,當時人們受限物資匱乏,便將家中大小各異的舊布料重新運用,透過剪裁、搭配圖騰、再次縫紉拼接成需要的用品,例如:棉襖、收納袋和椅墊等,布製品運用相當廣泛。如此居家的技藝,雲林北港的拼布工藝師周秀惠近一步融入生活觀察,賦予這門工藝更寬闊的發展面貌。

 

 
( 圖:拼布工藝職人周秀惠)

 

拼布,是一門連續運針縫製幾何圖形的藝術。最初起源歐美,當時人們受限物資匱乏,便將家中大小各異的舊布料重新運用,透過剪裁、搭配圖騰、再次縫紉拼接成需要的用品,例如:棉襖、收納袋和椅墊等,布製品運用相當廣泛。如此居家的技藝,雲林北港的拼布工藝師周秀惠近一步融入生活觀察,賦予這門工藝更寬闊的發展面貌。

 

最初周秀惠因按耐不住全職家庭主婦一成不變的日常,有次看到小姑自製的拼布購物袋美觀又實用,興起學習拼布的興趣,閒暇之餘開始創造作品抒發心情。一件事若起了頭便堅持到底的個性,長達二十多年的創作生涯沉迷成布痴,開了秀惠拼布工房、獲選臺灣工藝之家、佈過無數個展覽,教過的學生從幼稚園幼童到樂齡長輩都有,次次拿著實戰成績說服家人。

 

攤開成就,周秀惠笑說:「我中午一樣得先回家煮飯再回來工作。職業婦女就是這樣子,受到家人支持事業的同時,我們也將分配到的家務做好。」這個月適逢三八國際婦女節,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名將興趣實踐至事業的女性職人。

 

 

拼布工藝師的日常

 

臺灣拼布文化深受日本影響。拼布傳至亞洲地區後,日本明確建立拼布工藝的脈絡與證書系統,透過有條理的多階培訓制定學習時數,誕生無數位優異師資。人們遵循學習大量複製拼布技能,讓拼布藝術快速走進大眾生活。

 

周秀惠也是從嚴謹的證照體系打穩基礎,一開始規規矩矩地在方格子裡創造大千世界。時間一久,他發現工藝即是生活,得先有感動自己的畫面才會讓作品叩人心弦,於是他善用平時跟偉士牌車友遊山玩水的休閒之便,沿途記錄遇見的自然美景。

 

 

 

周秀惠採用印花棉布貼縫技法,將採集到的風光製成拼布作品,並適時加入羊毛氈和紗布拓展氛圍。多年的用布經驗淬煉出對色彩的敏銳度,他將布料編列9個級別的明暗度,1號顏色最深最沉,到了9號則是最輕的淺色。周秀惠分享:「布料的圖騰不是辨別重點,善用顏色的明暗度才能製造畫面的張力層次。」

 

 

 

 

選好布料後透過熨斗將奇異襯貼在布料背面,接著再使用裁刀裁切需要的圖形;奇異襯類似雙面膠功能,能將裁減的幾何圖形層層黏貼,最後再壓線固定。壓線關乎畫面的立體感與豐富與否,不僅可以為靜物增添陰影,也能細膩營造動物毛茸茸的觸感。就這樣周秀惠將布料當油彩,無論是阿里山小火車、夕陽時刻的沙灘、雲嘉二尖山的雲海、炯炯有神的動物肖像抑或山泉溪的流動,都成了栩栩如生的代表作品。
 
 
( 圖:周秀惠製作的媽祖拼布包時常是雲林縣政府用來送給貴賓的贈禮)

 

結合馬賽克藝術的「神」氣作品

 

 

居住在媽祖文化濃厚的雲林北港,激發周秀惠將庶民生活融入作品靈感。早期他受布袋戲藝師委託,為布袋戲量身創作拼布衣,某天突發奇想:「磁磚可以拼貼成一幅畫,那布一定也可以!」嘗試將布料轉化成點陣式手法,長寬3公分的正方形拼成第一幅馬賽克拼布的媽祖作品,後來又陸續完成北港朝天宮廟景、千里眼順風耳和各地媽祖神像,極具風格的呈現方式屢獲國內外的比賽佳績。

 

馬賽克拼布得先將素材照片列印黑白畫面,仔細深究畫面裡的光線來源和陰影面,並將畫面分切成上萬格正方形,依照每格標記1到9號的色階記號,慢慢貼出巨幅作品。為了符合大部分藏家的收藏尺寸,馬賽克尺寸逐漸定調為1.26公分,整幅作品不會過於巨大,畫面看起來也更為精細。

 
( 圖:現場拿手機的照相功能看作品,能發現肉眼觀看時不一樣的地方)

 

周秀惠指出修圖的過程也是從經驗中摸索:「一開始得先遠遠觀看圖騰有沒有浮現,後來發現把眼鏡摘除模糊掉邊界也具有色階跳出來的效果。有天碰巧從手機照相功能目視作品,找到更精確的修圖方向。」因此在預約制參觀的秀惠拼布工房,作品邊都積極提醒大家不能只肉眼觀看「表面」,拿出手機照一照也能尋得嶄新視野。

 

創作之餘,周秀惠受邀四處開班授課,笑說很多地方主婦回饋過往只能透過打麻將、滑手機打發時間,現在跟著學習拼布作品改變生活型態。對於拼布生涯的期許,周秀惠正專研各種教學方式,希望讓更多人勇於跳脫方格規範的想像侷限,創造獨一無二的作品。或許這些別創新格就像破繭而出的激勵,祝福每一位不甘於此的女性都能自信追尋。

 

                             

 

楊甯凱

(下港女子 作家)

旅遊部落客兼自由接案工作者。
2019年成立粉絲專頁「下港女子」專攻主題性旅遊和地方風土民情,
以真誠、溫暖的角度,書寫旅途的真實樣貌。